▍昔日的雨季夢魘
中山社區位於冬山河上遊,五大溪流中的新、舊寮溪貫穿。每到雨季,總是滿山谷的洪水沖垮攔沙壩。記得三十五年前,一次山洪爆發,新寮一婦女被壓死,看好日子要殯卻又碰到山洪爆發,無法出殯,連續三次,最後決定趁水少時,先將棺木抬出新寮溪,再擇日出殯。
另有一位剛出世的孩子手骨折,需每天到醫院看診,得靠著父親及叔伯將他用背巾綁在胸前,以接力的方式將孩子送到醫院。每到洪水來時,在高處的學校即成為避難處,唸國中住中山、大進、柯林的同學,一到雨季就可先放學。民國六十年代,政府興建堤防,整治冬山河,終於結束雨季的夢魘。
看到今日的中山,很難想像,當年洪水泛濫時,居民提心吊膽的情況。中山社區曾經二月份下雨達29天,民國56年,創下台灣地區雨量最高紀錄三天一千六百公釐 ( 新寮測量站 ) 。
▍中山產業變遷
日本殖民時期,農作以樹薯、甘蔗及煉樟為大宗,在石頭城中山橋有一個白色站牌(稱白牌)作為樹薯及甘蔗的集散地,載運甘蔗至二結糖廠(現中興紙廠處)。
民國二十至三十年間,中山村民種蕃薯維生,民國四、五十年間種植水稻占大部分,灌溉水由新寮瀑布引下。本地土地大部分為砂石地,整地完畢需立刻播種,否則當石頭沉澱即無法播種。種甘藷到高經濟的茶葉生產,如一部歷史故事。由坪林移民來的製茶師父,將茶葉引進中山,因利潤還可以,另一方面水稻收成則不理想,居民漸轉型從事茶樹栽培,茶區就此延展開來。
起初茶葉都交由茶販行銷,由於有一些茶販用醃製的手法將茶葉成品凍結起來,也有被跳票,因此也迫使茶農走起自產自銷的路。